程五老爷
程五老爷,谱名茂芳,榜名程豫,字秉谦,号立斋,又号杜洲。嘉庆末年十二月十一日酉时生。因在同辈兄弟中排行第五,当地老百姓尊称程五老爷。
据传当年高祖母由于丈夫去世后无法生活,带着四个儿子由湖北蕲州汤家厂迁来陕西山阳县高坝店大庙沟口,高祖母去逝后曾祖父英奇带领家里逃难在胡岭沟口,用石块垒一锅做饭,自己前去荒滩拾柴,回来时见狗将屎拉在锅内,就说,咱不走了,在这里还有吃狗屎的命,于是在此落业定居. 其祖父才能,在宽坪沟大户姜家打长工,死于一年冬天,当时大雪封山,遍地积雪盈尺无处埋葬,在一山下有一乱石窖,上面无雪,抬的人就在乱石窖上挖一坑埋了,第二天山上塌下岩石就把坟埋了。后来程豫苦读考中进士,取得功名,姜姓大户认为占了他们的风水,请风水先生在山顶修了寨子,以示将风水压住,但程豫在山西为百姓和朝廷做出了卓著贡献,宦海生涯一直扶摇直上。人们就说寨子是一顶官帽,后姜家请阴阳先生看,说在前边修一石链圈起来,就把风水挡住了.但后来程豫官反而越作越大,人们就说修石链是给加了玉带。他的祖父各父亲都被皇上赠封为荣䘵大夫,以示嘉奖,当然这些只是传说,也可以忽略信与不信。
程豫三岁时母亲朱氏去世,其父程建武娶继母贺氏,起初担心儿子与继母之间会有隔阂。但贺氏视程豫如已出,程豫也很懂事,温顺乖巧,非常孝敬继母贺氏,某年冬,贺氏生病在床,天降大雪,家里已烧火断顿,无米下锅,年幼的程豫外出乞讨,得到一个糠团(即用糠菜做的馒头)自己舍不得吃,拿回去给继母吃,又怕糠团冻硬 ,继母牙咬不动,于是他把糠团放进破衣内,用体温暖着,回到家里,拿出带体温的糠团献给继母,贺氏含泪吃下了糠团,却不知儿子因饥寒交迫晕倒在地。程豫少年时家境贫寒,无钱读书,由继母抚养长大,继母给人纺线,晚上用树叶烧炕,烧一把树叶,亮一下就读几句,学习非常刻苦,后来在玉皇观读书,锥子庙有个土地庙,他经过时就下跪叩头,土地爷给程豫托梦,程豫是文曲星降世,说请在庙前修一墙,他受不起程豫叩的头。
程豫年少时不畏强权,有一年从河南来一恶棍,输打赢要,敲要打拐,抢窃偷盗,吃喝玩乐,把一个安静祥和的高坝店扰得怨声载道。人人恨之入骨,但都不敢惹他,乡亲邻里对程豫说:“河南来的这个坏蛋,把咱高坝闹的成了这个样子,你是读书人,你想个法子把这个坏蛋整治整治,你一言我一语,说的头头是道,程豫说,我们还是先礼而后兵,劝他改过自新,改了就算了,不改我自有治他的办法,他对几个相好伙伴的如此这般的耳语一翻,听的人都说”妙,妙.”
一天程豫单枪匹马一个人走到恶棍家里,这个恶棍头天晚上喝酒喝了一夜,酒吐的满地都是,酒气冲天,正在屋里酣睡,程豫叫醒了他,正颜厉色地说,我们这里乡亲邻里绝不欺侮远客,可你作的太过分了,乡亲们希望你不要再作恶,给你订了四条,一以后不准聚赌闹事,二不准敲要打拐,勒索好人,三不许奸淫民女,欺侮良善,四不准偷抢,使人不安,望你今后改邪归正,如若再犯以上条款,那时就不要说我程豫对你不客气了。
那个恶棍一听火冒三丈,口吐狂言说道,程豫,你不过念了几句《三字经》、《百家姓》充什么能,老子愿怎样就怎样,谅你一个穷秀才能把老子怎么样,你给我滚,小心砸断你的腿。
程豫还是耐心等了几天,这个恶棍不但不改,反而更加嚣张,作恶更多,把程豫警告他的话根本没放在心上,程豫就和几个年轻人在胡岭沟河口沙滩上挖一深坑,请这个恶少到坑前叙话,意思是先用孔孟之道给他讲作人的道理,要他改邪归正,改了就好,不改的话大家可以把他推进坑里吓唬吓唬他,迫使唤他改邪归正,不料恶少来后,不等程豫把话说完,就一拳将程豫打倒在地,又要搬石头砸程豫,周围的群众一轰而上,把恶少推到沙坑里,天厌其恶,周边沙土轰然塌进坑里,恶少顷刻窒息而亡。程豫见事弄巧成拙,挺身而出,面见县衙代民自首其罪,村民也蜂涌而至说明详情及恶少劣迹,知县不但谅解了程豫,而且当堂表扬褒奖了他为民除害的义举。
程豫在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秋,上省赶考,没有路费盘缠,向协泰商号大伯程道文借钱,大伯说:“你那能考得上,不借,不借,他只好转而问私熟老师救助,赴省考试,结果中了举人。
程豫的父亲程建武于道光甲申年二月二十八日亡故,程豫母亲过世很早,继母贺氏把他经管抚养长大,为报答继母贺氏的养育之恩,让她过好日子,就变卖了举人功名,他大伯很生气,用扁担打他,罚他跪在地上,教训他:”茂芳呀茂芳,你真不成器,考功名就考功名,考取功名你变卖,这不是糟践功名吗?以为你是谁呀!皇家会试是给你一个人办的,功名就是满地有,你也不会再拿到的。”
程豫拿过大伯手中的扁担,顶在自己头上跪在大伯面前,声泪俱下的说:“大伯,你教训侄子,这是对我的关心,我会感激不尽的,可是我父母过世的早,继母抚养我长大成人,家里实在是过不下去了才变卖功名的,是不得已而为之,下次上京会试,我一定再考功名,考不到功名,请你用这扁担杖毙侄儿,若考取了功名,保正再不变卖.”大伯听后,就放了程豫。
程豫卖了举人,盖了一所大宅院,置了不少地,生活有了保障,继母也有人侍候了,他专心学业,大清咸丰六年(1856)再次赶考,一举成名,考取进士荣归故里,这也是山阳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进士,程豫考中进士后,被朝廷派往山西徐沟县任县令,在任期间他不像其它官员那样浑浑噩噩,尸位素餐,他带着一种“位卑微未忘忧国”,的赤子之心,为国家朝廷殚精竭虑。
程公声音宏亮,办事干练,即使人们为地界问题,十数年解决不了,得公一言而解,在徐沟时,兴农业,正民风,治水患,剿盗贼,带领官兵民众抗击英法联军。
咸丰年间,贼寇扰攘,犹如烧开锅的水,咕咕嘟嘟地没一刻安静,整个徐沟也是一片乱像,最显眼的还是城墙,竟然被大水冲毁了一大半,摊在那儿,前任知县交接了手续,离开时一抱拳对程豫说:“仁兄,没银子,这城墙豁口只能搁在那儿了”,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说完,挥手离开。
程豫站了一会,摇头苦笑,他想得赶快修城墙,可是府库没银子,穷得叮噹响,无奈他只有募捐,差役将锣敲的噹噹响,召集乡民,程豫告诉大家,不修城,有了匪患,那可就危险了,到时候没有地方躲,可惨死了,讲完道理,开始募捐,十多天下来,募得了银子还差一半,可是城墙还得修啊。
这天,徐沟县城“昌盛茶馆”里,茶客议论纷纷,有说程县令准备修城墙的工程承包出去,这可是一笔大买卖啊,有的说谁能承包,旁边的人一呶咀,还不是万家,还能是谁啊。
老万家儿子在朝廷作侍郎,同皇帝咸丰都能攀得上话,因此,过去徐沟有什么大的工程,都由万老爷子承包了,让别人去做,自己捞好处,至于别人,哪儿凉快那儿呆着。
这次也一样,万老爷子进了县衙,坐下,一杯茶后,说明来意,程豫拿着茶杯,轻轻吹去上面的茶梗,喝了一口,闭上眼笑着,万老爷子一看,知道是什么意思,从袖内拿出五千两一张银票交给程豫道:””小小礼物,不成敬意。””程豫想了半天,。当天拍板,工程由万老爷孙子承包,所有徐沟人听了,都白了眼。
工程上马,至于缺的钱,程豫告诉万老爷子,万家先垫上,城墙修成后摊派收款,万老爷子连声说,要得,要得,不过要利息的,程豫说:行,分文不少。城墙修好了,程豫再不提钱的事了,万老爷子很恼火,准备去县衙要钱,这时万侍郎派出信使,从京城赶来,送上书信,万侍郎在信中说,知县程豫,专门写了折子,夸万侍郎在京城,造福乡梓,自愿让老父捐款修造垮塌了的城墙,实为我大清官员的楷模,皇帝十分高兴,表彰了万侍郎,信使叮嘱,万侍郎反复叮咛,修城的款子,万不可要,否则就是欺君,万老爷子哀叹,这个程豫给我下了套,修城墙的款子就算了,可是我贿赂他的五千两银子我得回来,万老爷子到县衙找到程豫,程豫听后,让差役拿了一本当地富商捐款的册子,让万老爷子看,第一页第一个人就是万老爷子的名字,除修城墙的款子外,还另捐五千两银子,万老爷子看后连说“值“。万老爷子组织乡民送一匾给程豫,上书 “心平似水,烛照如神”。
程豫在徐沟县任期中,深入百姓,规划水利,亲身劳作,廉洁奉公,离任后百姓自发捐资修造功德碑,记录着他来徐沟的所作所为,为国家殚精竭虑,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任满得到湘军副帅鲍超上奏举荐,升雁平道,迁大同知州,政清显著,百姓爱戴,升任山西按察司按察使,同治初年,慈禧慈安两宫垂廉听政,召见五老爷,深得两宫太后赏识,调任四川布政司布政使,程豫接任布政使,与前任同僚数年的总督丁葆祯告诉他,他的前任为人诡诈,交接有关手续,一定要小心谨慎,勿入圈套。
程豫的到来,受到前任布政使的热情欢迎和款待,忘了丁葆祯的忠告,在交接库银的宴会上过度相信对方,只看账本数字,未勘察核对库银,待前任走后,他约总督丁葆祯到金库一看,一看吓了一跳,山码大堆的大麻袋,里面竟然是砖头,惊的丁葆祯目瞪口呆,前任已走脱,难以对证追缴,片刻后丁葆祯十分同情地说庚谦庚谦,我都给你说了,你咋不防备呢,你真是个老好人呀,怎么能依仁义之心度豺狼心肺腑呢,程老好儿就由此叫开了。
这一巨款欠库,让程豫吃了一个哑巴亏,他把自家财产全部补了国库,又把皇家赏赐,自已的俸禄及朋友馈赠全部补库,才慢慢填平了这个大窟窿。
程豫在成都大街上,总能遇到一些在此经商的陕西商户,倍感亲热和欣喜,只要遇到他们,都要找地方聊一聊,时间长了,他想尽乡党情谊,帮他们办点事情,经过协商,大家都希望在成都有一个聊天说话的地方,若能造一个陕西会馆该多好,于是程豫就开始了自己的筹划和行动。
别看成都若大的地方,真要找这样一块地方其实也不容易,程豫跑遍了大街小巷,竟无立足之地,正在他着急之时,突然看见街区有一汪塘,一打听竟无归属,这让他高兴万分,由他提议,每个从商人员,皆从自己家乡背一代黄土,用来填平水塘,待建会馆,此地即为不可忘本之故乡,然后由33家商户筹集资金,很快造成了匹配齐全,占地十亩的陕西大会馆,由于陕西会馆的带动影响,吸引了更多商户在成都投资,逐渐形成了以陕西会馆为中心的数千米长街,这就是陕西街,据说“以陕西会馆为主,耸立在成都市区的当年那些建筑,目前风韵尚存,并且被列为四川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程豫在四川布政使任上,与总督要葆祯密切合作治理四川,成绩卓著,坚持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令四川士民十分佩服,曾赢得活包公的称号。他仅有两个儿子,长子程功铨,与父秉性相同,曾为山西太谷县知县,襄垣县知县,皇封奉政大夫,忠于职守,成绩卓著,光绪十一年已酉(1885)卒于任上,孙程贤杰曾为山西候补知县加同知衔,皇封奉政大夫,曾孙程良箴皇封授花翎同知衔,四代为官,光耀门楣,次子程功鑑无功名,但经常跟随父亲在衙门打杂。
光绪三(1877)春,程豫在惩治腐败的过程中,发现次子程功鑑假借父威,受贿贪污巨额银两,涉及官员很多,勃然大怒,立即命令依法锁拿下牢,总督丁葆祯提议,只要清退了贪污受贿的银两,就不必惩处,程豫却不为所动,秉公执法,用自己的俸禄退赔了儿子受贿挥霍的银两,并于当年秋末,毅然含泪就地处斩了二子程功鑑,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
由于在四川任上的突出表现,两宫召见,升任河南巡抚,五老爷以年老体弱,辞官告老还乡,其骡马车轿一行家属数人,一路颠簸,还没有走出四川,突然被一伙全副武装的劫匪拦截,不由分说就要哄抡驼运的行李,程豫见来者不善,坦然任其翻捡,当他们打开麻袋,发现里面装的都是砖头瓦片时,一个个十分吃惊,张口结舍地问,你这个骡马车轿的不拉金银财宝,拉这些砖头瓦片干什么?
程豫不便自我解说,当劫匪从家人口中得知,这位就是在四川,励精图治,不庇亲子,严惩贪腐的大清官程豫时,劫匪们十分感动,萧然起敬,一个个都翘起拇指说,堂堂一方诸侯,四川大员告老还乡竟然一贫如洗,真是少见。
其中一名劫匪大感不解地问:那你拉这些砖头瓦片干什么?程豫自嘲地说,程某在四川多年,告老还乡么,拉这些东西充充面子,让别人不能笑话我嘛,当然这是次要的,拉这些东西回家,主要还是四川是我第二故乡,让我的晚辈后代以我为镜,心系天下黎明百姓。
劫匪们皆拜伏在地,然后坚持护送程五老爷一家人,平平安安地回到陕西山阳高坝店。
这件事传到了朝廷,两宫太后有些不信,就派一名侍卫来高坝调查,这名侍卫轻功极高,日夜在程豫房架上值察,整整一个月,把实情查清,回去禀告朝廷,说程豫两袖清风,这样的官少见,两宫太后大喜,赏程豫大批财宝金银,封程豫荣䘵大夫晋赠光禄大夫。其夫人为一品夫人,并封期太祖母,祖母,母亲,继母为一品皓命夫人。
程豫回到高坝,从四川打了根十多米长的石旗杆,把树掏空,放入树心,从水路运回,立于门前,这石旗杆在全国范围极难见到,属国家保护文物。
当时胡岭沟河长发水灾,五老爷为了保护一方民众,自己出钱出粮在胡岭沟口修一道两丈多高,五米多宽的巨大石䃛约两百米,保护高坝街道免被水淹,传说当时修䃛时石根子大石底下每个石头下垫一元宝,以镇石䃛,一直到今,石䃛完好无损,又在大河修二里路长石䃛,以保护两岸耕地。
由于当时穷人较多,人死后无处安葬,五老爷就买了两座山舍给穷人,安葬死后无处埋葬的穷人,各叫上关山、下关山。
他的后人也按照他的遗愿,对穷人也格外照顾,有给送一点菜的,回去后给米给面,又给县立学堂捐地四十亩,高坝学堂捐地二十亩,中村学堂捐二十亩,以供办学之用。
程公在任期间,表请统帅乡民武士守城池,与士民同甘苦,号令严明,日夜守卫,使匪徒不敢侵犯,在徐沟县,光修学院,修城郭,练民团,保境安民,口外汉民和外族争议,数十年不休,得程豫片言而解,回乡后,带领乡民筑大坝,兴水利,造农田,开集镇扩商贸,使高坝繁荣昌盛,他的所为,清正廉洁流传至今。
程氏家训(西晋·程延)
吾之子嗣:一、莫不孝二亲。二、莫弃本逐末苛毁师长。三、莫盗贼累耻先灵。四、畏四知为人仁义。五、远五刑莫犯刑戮。六、行六政宽以调民。七、躬事廉俭敦厚自裕。八、勤习经艺引文自饬。九、用九思立德。十、无忘好善。凡此十事行之是吾胤也。莫为他技役使。少小须习坟典,敬慎乡闾,增益门户,勤修祖业无令废弛。女须修妇德,莫犯七出!敬依三从!凡在女工皆可学习。自吾先世以来,死无刑戮,生无忝辱,吾之子孙为人谨慎,勤修谱籍,婚宦有次,男娶室家审其门户,女适外族择其良善。比见他族之人,仕宦功高,轻悚族属,豪富长者,欺凌贫贱,公叔并列,为人讪笑,盖由不学谱系,莫知原绪。吾之世儿宜莫如然:三世不修谱,三世无仕宦,三世不学问,便流为小人,辱于先也。
供稿人:程法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