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07 2024

寻亲西蜀行

        古兴国州朝阳里,今湖北阳新洋港镇上畈村一带,聚居着二十余个同宗共祖的程姓村庄,千百年来,这里世代传承着淳朴的敬宗孝祖、尊老爱族之风,彰显了“程氏五林”发祥地深厚的家族文化底蕴。据族谱文献记载,从明朝开始,随着家族人口的不断繁衍,无数五林宗親从这里由近及远逐渐向外迁徙,足迹遍及鄂赣渝川豫陕云贵等多省市。在众多的迁入省份中,尤以川陕豫居多。究其原因,或与这些地方其时人烟稀少和某些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天府之国四川,富饶辽阔,山川险固,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争必有战,每一场战争带来的,不是生灵涂炭,便是民不聊生。战乱过后,许多地方变得地广人稀,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增强国力,明朝、清廷曾两度组织针对四川的人囗大迁移,也就是史上有名的“湖广填四川”。这两次巨大的历史洪流中,自然少不了程氏家族,两次填川,给五林大家族的繁衍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历史机遇,也给数百年后成千上万的五林裔孙带来了不少困惑。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古蜀道之崎岖险峻,由此可以想见。当年由于路途遥远,加上交通不便,又信息阻隔,几代人过后,没有家谱的入川者,口口相传的祖辈故事便日渐模糊,到后来连祖籍哪里祖宗是谁都一片茫然。一些有老谱老碑相传的家族,遭遇十年文革,破旧立新,老谱老碑烧的烧毁的毁,侥幸遗留下来的也多是残缺不全,完整无缺者几成凤毛麟角。

不久前,“五林家谱”爱好者、资深寻亲专家程用福宗亲通过抖音获悉,四川阆中金垭鎮一位宗亲手上有一套祖传老谱,计六册,以精制木盒收藏,轻易不肯示人。

undefined

据知情者程正人宗亲侧面了解,极有可能是“五林”老谱,且该集镇上的居民百分之八、九十都是程姓,中老年人姓名中都使用“五林”派行。得到这个消息,我们“五林同行群”一帮家谱爱好者喜不自禁,早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决定利用“五·一”假期组织前往寻访。

寻访计划因藏谱人外出旅游和联系人外出办事两度推迟,直至5月13日才正式成行。当天早上,“福哥”早早从黄石市区驾车出发,沿途带上我和另一位家谱爱好者程良柏老师,然后马不停蹄赶往“朝阳”老家,去接76岁高龄的族中长老程良安宗亲。九时许,入川四人组全员汇齐,从“五林”祖居地宗祠正式启程。 福哥早已通过导航规划好了寻访路线,先就近从隔壁的龙港镇上“大广”高速,借“大广”转“蕲嘉”,再经“孝洪”转“沪渝”,最后由“沪蓉”转入“兰海”直达南充阆中。导航数据显示,全程约1150公里,需时约12小时36分。

远方的亲人在召唤,坐驾如箭飞驰;导航示限劝减,尚觉蜗牛渐渐。五林同行群里,宗親也一路“同行”,时而有人在问:“到哪了?”我们便用最便捷的方式,一路手机拍照回应。以前出差乘火车,旅游坐大巴,十几个小时车程,有大半是在半睡半醒中度过的,这次的“自驾”寻亲之旅,可说是对遥远和辽阔的一次最真切的体验。

“未晚先投宿,累了别太赶。”黄昏时分,群里竟还有人挂念着我们。而此时,我们才刚刚跑到鄂渝交界的冷水服务区,尚未真正走出“家”门。无人轮换驾驶的福哥,“冷水”洗把脸,稍作停顿,又驾车踏上征程。

过天桥,逾峡谷;钻隧道,穿重峦。只道李白为诗怨蜀道,今日方知亲人当年路艰险。

阆中的正人宗亲早已为我们预订了酒店,他密切关注着我们的行程,得知我们的行进速度后,他不得不劝我们中途投宿。我们也担心福哥疲劳驾驶不安全,行至石柱县万朝路段时,便开始寻找合适的地方下榻,结果一不留神下错了路口。高速无法回头,只得眼睁睁看着倒转回去八十余公里,一个来回冤枉耽搁了两个多小时。沿途路边找不到地方投宿,跑跑停停,到忠县普乐服务区停下来打听时,无住宿不说,连餐饮服务人员也早已下班。无奈之下只得“泡面”充饥,缓一缓又继续赶路,一直跑到下一个服务区才住了下来。这个新立服务区条件简陋,大家早已疲惫不堪,刷个牙澡都没洗便睡下了。

14日清晨,我们早早起床,在服务区匆匆吃过早点,便趁凉赶路。车过了垫江地界,导航提示即将进入入“川陕渝鄂重要公路交通要道”的广安市邻水枢扭。听到“邻水”这个熟悉的名称,我心情无比激动,我八世祖程英铭公,清朝乾隆年间曾在邻水任知县多年,不仅政绩斐然,还曾留下不少佳话。我庄当年有很多宗亲迁往四川,不知是否迁往邻水?不知是否因英铭公而来?更不知这些外迁的宗亲现在过得可好?这一连串的疑问,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因老谱失传,新谱无迁川详址,这一切都成了无法考证的遗憾!尽管如此,来到先祖曾任职之地,还是有一种莫名的亲切,车至邻水枢纽路牌下时,福哥特地停下来为我拍照,并大家一起合影留念。 

undefined

中午11时许,我们在热切的期待中顺利抵达阆中。蜿蜒的嘉陵江环绕古城,风光优美,景色宜人。江边清净闲适,正人宗亲早已在“中华坊”等候着接待我们,我们在树荫下边喝茶边畅叙族谊。中餐是别具一格的鱼乡火锅盛宴,正人、良干等宗亲虽然面孔陌生,却不失家人久别重逢的亲切、热情。从科局领导岗位退下来的良干宗亲,在亲人面前是那么谦逊朴实,正人兄弟就是通过他联系并沟通好藏谱人的,为了配合我们的这次寻访,他毅然放弃了单位长达半月的胜地度假福利。

吃过招待午宴,我们不忘正事,立即赶往金垭镇寻访老谱。从阆中城驾车东去25公里,约30余分钟便到了目的地。金垭镇古名金鸭场,因迁川该地的程姓落业祖的发迹故事而得名。正人、良干二宗亲早已与藏谱宗亲程智勇(良)取得了联系,听说是谱上所记载的老家人来访,他显得格外热情,特地买了当地上好的饮料招待我们。刚一坐定,便立马捧出了几代人心心念念冒着批斗风险甚至生命危险保护珍藏下来的老谱。几位家谱“专家”通过阅读谱首序言,很快便确认此谱为五林迁川宗亲的两支合修谱。在征得同意后,我们迅速展开分卷翻拍,以便把这珍贵的历史资料带回去整理研究,并进行世系勘误和整合对接。

忙完之后,我们一边听取藏谱宗亲介绍先辈们入川时的创业历程,一边参观了当年建造的石基古屋、古宗堂遗址、古神庙 、古戏台等历史遗迹,我们情不自禁为外迁先辈们的艰辛和奋发而感叹,并在古屋旁合影留念。也许是失联太久,也许后辈人早己没有了“老家”这个概念,一些旁观宗亲对老家人的到访,并没有我们想象的感动和喜悦,毕竟是几百年前先辈们的往事了,对他们而言情感上早已淡漠,也在情理之中。

      

undefined

晚上正人兄弟又设宴为我们一行接风洗尘,规格高、菜品丰盛自不用说,还特地邀请了本族在阆的有识之士作陪。话题自然离不了家谱宗亲、老家先祖,大家频频举杯,同贺数百年后相聚之幸。下榻的酒店环境优美雅致,食宿住行一切都是正人宗亲夫妻俩按贵宾礼遇精心安排,足见他们对远道而来的亲人到访的重视和盛情。

undefined

15日清晨,我们刚在酒店吃过自助早餐,正人宗亲的车便已在酒店门口等候了,按计划他上午带我们前往他乡下老家龙泉镇石家坝探访。来川路上,我们从他发的始迁祖的古墓碑照片上意外发现,上面竟载有我八世祖英铭公的解元功名,及本族另一位名人乾隆御前侍卫程万年等记述,其先祖均以堂叔侄相称,墓碑高大豪华,可见当年定为名门望族。石家坝位置偏远且山路险峻,非本地熟手不敢贸然驾驶车辆,正人兄弟却是轻松自如,边开车边介绍沿途风光。车经文成镇从东山开始上山,途经解元、老观等好几个山上乡镇。其中老观镇平均海拔高度670余米,山上森林湖泊清新秀美。对地处丘陵地带的我们而言,几个乡镇都住在高山之上,实在是不可想象稀罕得很!高山上跑了一个多小时,然后又开始下山,下山路陡峭弯急,正人宗亲却得心应手,我们由开始的惊心动魄,逐渐变得泰然自若。俗话说:“水望低,人望高。”正感叹当年的宗亲怎么跑到这么个艰难卓绝的地方落业时,车子突然停了下来,正人宗亲说他老家到了。道路右边稍平坦开阔处,我们看到有一栋老房子,据说是古时一位在外为官的族人告老回乡后所建,房屋虽已破败,但从残存的画樑雕栋和满院铺设的条石等规模气势中,仍可想见昔日的辉煌。

undefined

       许是因为地理位置所限吧,这里的村民多为散居。与老屋旁一家宗亲夫妻稍作交谈后,我们又上车前行,来到了正人宗亲多年前为家乡打造的假山石地标,上面是请当地书法家题写的庄名——“石家坝”,这三个红色大字显眼夺目,它既是告诉人们不要忘了,这里是一代代先辈们生活的祖居地,也是为远在千里之外的老家宗亲联谊留下一永久地标!

undefined

参观了正人宗亲花巨资打造的老家新居后,我们绕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公路,去寻访他们迁川始祖的首迁地,也即始迁祖墓地。也许是当地风俗吧,我发现他们这里有一个奇怪现象,就是先人的坟墓基本都安葬在自家房屋旁边,金垭场良干宗亲家如此,龙泉镇正人宗亲家如此,其始祖应武公及二世祖英先公、英德公墓也都是如此。初见这些大山深区的古代祖墓,其豪华程度简直让人叹为观止,说它豪奢也一点不为过,可见当年这支迁川先人曾经有过非同寻常的富庶与辉煌!

undefined

undefined

我们仔细察看了古墓碑文,并作为珍贵历史资料拍摄下来,以便带回老家整理、研究。由于宗亲居住过于分散,加上良干宗亲早已在城中预订了招待午宴,于是我们打消了进一步探访的念头,中午时分赶回了阆中市。

饭后,我们在良干、正人俩宗亲陪同下,参观了三国张翼德当年镇守的津门关古渡口,并在此合影留念。

undefined

正当我们准备启程赶往下一站绵阳凤凰乡时,正人宗亲告诉我们说:“难得来一趟,良干宗亲早已安排好了,下午请你们参观阆中古城,而且预请了阆中市最有名的导游!”其实,晚餐和下榻的宾馆,正人宗亲也是早就预定好了的。盛情之下,我们只在此多叨扰一个晚上了。

阆中古城位列中国三大古城之一,规横宏大,气势不凡。我们在导游的引导下重点参观了桓侯祠、张飞墓和川北道贡院,最后游览了阆中风水第一楼--中天楼,登上楼顶,视野开阔,古城的风水格局尽收眼底,古城风貌让人叹为观止。

16日清早,我们与前来送行的正人宗亲告别,前往下一站绵阳市凤凰乡。临行,正人宗亲为我们每人准备了一份非常有意义的礼物——由程姓书法家书写的《程氏家训》条幅。阆中寻访之行收获满满,绵阳寻访查证更是水到渠成。说来也是祖上显灵,功明宗亲通过网络寻根多年,或因地名误记或是区划有变,一直找不到老家迁出地,世系无法对接,然而就在我们启程入川当天凌晨,良柏宗亲在网上尝试输入相关信息搜索时,竟有了意外收获,这个相传从大冶县迁出的支系,竟在朝阳老家的电子资料中找到了相关记述。真可谓“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工夫”。所以我们这次本来是受邀前来实地考查的绵阳之行,便变成了探访查证之旅了。功明、程义二宗亲对我们的到访很重视,考虑问题也是非常细致周到。为了让我们顺利抵达,程义宗亲提前到游仙高速路口等候我们,接到我们后,再重返高速,带我们直达事先为我们安排好的下榻地。

undefined

undefined


       绵阳凤凰五林程氏,目前族群人数上千人,据祠堂旧址旁幸存的碑文记载,始祖程文栋于国朝初年从湖广武昌府大冶县茶落园贸易入蜀。来到当时的绵阳县北乡凤凰坝,即现在的绵阳市游仙区凤凰乡乜家村、钱库村、紫气村一带,繁衍至今约11代,到了用字辈。祖传20个字辈排行弄错了一半,记成“熙治(希志)天文应,英才建茂功,良朋仕(贤良时)正用,世代永昌隆(福庆世蕃兴)”了。碑上所载“大冶县茶落园”既有区划变动也有地名误记,把迁出地长乐源依谐音记成了“茶落园”,而且这个只有老谱上才有的古地名,现在也早已非大冶县属地。我们在功明、程义二位宗亲的带领下,先后考证了祠堂遗址旁幸存的老碑和相关古墓碑,进一步确证并帮他们对接了世系,虽然这早在我们的预料之中,但印证和找到亲人的喜悦还是让彼此激动不已!

由于凤凰乡正好处在绵阳与江油两市的接壤处,当晚我在功明宗亲的陪同下,前往建有李白举杯邀月塑像的边界小广场游览并拍照念。

undefined

17日清晨,我们谢绝了绵阳宗亲邀请游览李白故乡的盛情,结束寻亲之旅取道陕西返程回家。陕西旬阳的振兴宗亲得知我们的路线后,再三邀请我们途经时前往旬阳联谊,旬阳宗亲会时章会长不由分说亲自带领时斌正军等宗亲到高速出口迎候,盛情难却,良安、良柏宗亲又是该支迁出地的老家亲人,自然不能拂了叔侄的美意。

旬阳是有名的天然太极城,山水之美,相得益彰。振兴宗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成功人士,他早己安排好了一切,只等远道而来的亲人。席间,他提壶把勺,逐个斟酒盛汤,殷切之情溢于言表,甚是感人。晚宴之后,他又亲自驾车带我们登临山顶观景台,在华灯初上的最佳时段,从最佳角度观赏夜色中的“太极胜境”。直至大家兴尽,才送我们到宾馆休息。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让我们无法拒绝的,还有以正军为首的旬阳宗亲醇厚的待客之道。翌日早晨,他们早早等候在宾馆门口,非要接我们去与他们的家乡父老见面,尝尝他们的乡村土菜野味,以尽地主之谊。我们拗不过,只得在他们的簇拥下驱车前往。我们从依山倚河而建的新居,到盘桓而上建在山腰的老宅,深深体味到了外迁宗亲从古至今的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见到老家的亲人,一张张纯朴的脸堆满了笑容,而到我们告别离开的那一刻,许多人却留下了难舍的热泪!

(程正辉2023年6月初稿写于阳新)(2024年7月26改毕)

延伸阅读
  1. 程氏五林第十世祖廷富公妣明氏合墓碑文
  2. 赴武当山遥寄二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