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山阳县在秦岭的南坡,但仔细看,更像是在秦岭的腹地,北流岭,中鹘岭,南郧岭皆为南北走向,群峰耸峙,绵延不绝,把整个山阳城像宝贝似的小心呵护着。站在苍龙山高处向四面望,城区坐落在平阔的丰阳川,北依俊秀的苍龙山,南有秀美的翠屏山,西望逶迤云台山,东面横亘鹃岭,一路西流的县河水和北来的西河水交汇平旷出地势开阔的丰阳川道。四面群山连绵,山阳是造物者的精心设计出来的.像缓缓展开的水墨长卷。“三山夹两川一河贯东西”的特殊地形,造就了这儿的劳动人民勤劳勇敢与不屈不绕的气质。八山一水一分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里竟然养育着几十万丰阳儿女。可想在当时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的时候,这里的人民生活是何等焦苦。山水是造物者的厚赐,他却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程氏五林人在乾隆年代有许多迁徙此地,在此繁衍生息,世代生活。大林可济公下程钊公应璜公支派,就是其中声望卓著的一支,五林裔孙程豫堪称典范。
程豫(1807---1889),字立斋,乡人称程五老爷,陕西省山阳县高坝店人,祖籍武昌府兴国州程氏五林派人。谱名程茂芳,程豫是诚忠公分下迁大冶后,分迁蕲春县张家榜汤家厂,复迁山阳的大林建武公后裔。 准确世系是:五林大林廷富公--可济--诚忠--万迪--碧宇--显裕--程钊--国康(从兴国州迁大冶乌沙墩)--希辂--志迥--天奂(迁蕲州大同乡汤家厂)--文诚---应璜--英奇--才通--建武--茂芳(程豫)--功铨--贤杰--良箴--时宪--中正、法正...
注:应璜,字佐周,康熙甲申年十一月初二生,娶吴氏,生子四英奇、秀、俊、杰,公殁葬蕲州汤家厂屋后山,吴氏於乾隆丁亥年携四子迁陕西省山阳县高坝店庙沟,是为此支定居山阳祖母。
咸丰六年程豫考取进士,历任山西徐沟知县(现在山西清徐县)、解州知州、大同知府、山西按察使,最后调任四川布政使司。因屡建功勋,清廷拟简授河南巡抚,以年老乞休,诰封荣禄大夫。葬陕西山阳县高坝镇凉水井村。
1858年,程豫任徐沟知县,莅任四年,广施民政,民怀吏畏,有口皆碑,政绩卓著。经五台徐继畲(曾任督抚),寿阳祁隽藻(大学士,军机大臣)密折推荐,没几年,公升山西按察使,四川布政使,他赴四川任职路过徐沟,县内士人及百姓攀辕泣送,如失慈母。
主要政绩:
一是搞基本建设,”靡废不举”。为防兵匪,公动员乡绅富商捐资增补修茸被河水冲毁的徐沟城墙七百余丈,他又”相其土宜,度其水势”,筑桥、疏渠、兴修水利,使徐沟县”田园饶沃视从前较加”。
二是俭以养廉,减轻人民的负担。他升米束薪,悉从时价购买,家人及下属不穿华丽服装,又带头捐俸,以补度支付。他对差马摊派,团练支给,水利建设等事,力求”无冗工,无靡费”。收支部分”册以记之,榜以示之”。使人民负担减轻。
三是替民作主。有一次过路差兵强夺高花村良马而去,他听到报告亲自跨马急赶,收还民马。同冶元年(1862)冬,宋景诗(被降服)逃兵千余过境,全县人心惶惶,他严备以待,门设守,关设防,散兵游勇无敢入城,还亲自出城弹压,将强取民物者擒获正法,民心始安。
四是办案有方。邻县有不决疑案,请他帮助处理,当地人称他”心平似水.烛照如神”。
五是重视文教,创建书院。他到任不久,即倡导士绅富商捐资,在县城徐沟建金河书院,以后,徐沟之文风蔚然而起。又体察清源民意,在清源乡城建梗阳书院,并准清源文武童试(放秀才)就地考试,不必奔波到县城徐沟。
为了宏扬程豫勤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在其离任徐沟县时,田雨公为其书碑文,全文如下:
注:田雨公(1808~1876)字敬堂,号杏轩,盂县香河村人。道光十五年(1835)中举,十八年考取进士,入选翰林院编修,擢升大理寺少卿)。
升任解州直隶州知州 前徐沟县令
-----程公德政碑序
田雨
百里飞凫著,循声於涂水。九重剖竹移,保障於解梁。方吟来暮之谣,旋切去思之想,回忆绩超三异.功著十奇,共仰慈云,咸沾化雨,即长怀夫制锦,当勒美於贞珉,此徐邑士绅所以於口碑之外更有德政碑之请也。公名豫.字立斋,陕西山阳人也。清规照世,精悍超群,帜拨棘闱,才夸秋赋,花香杏苑,便属春官,名向雁塔高题,才似牛刀小试。履任徐邑,甫下车,即以培养士风,读书立品为要务,徐之文风亦蔚然而起,登贤书,捷南官者踵相接焉。而公谓同声相应,至德不孤,业有志而育有才,不可无书院。爰捐廉千金为士绅倡首,夏经始,孟冬落成。创百年绝无之胜事,罗一时有造之文人。公俾多士范,我驰驱多士奉公,遵其趋步,诚堪垂近时之矩镬,得治化之本源矣。且公於乐育之馀,尤重节孝,凡有节矢松筠,孝事姑舅者,靡不至为表扬,用昭激劝,是以投牒者麇至不下百数十人,悉与捐廉请旌,不取一钱之费。於呼公指冰壶以表素彼,标彤以表扬休不俱芳徽足贰哉。从来善为政者,有利必兴,有弊必革。徐邑地下如沟,三河环绕,城当孔道九省通衢。灌溉之利人多争,争则交忌而利转微;征徭之弊人多畏,畏则藏奸而弊滋大,公知其然也。相其土宜,度其水势,旧者仍之,废者新之。沟渠各有成规,故田园之饶沃,视从前为较佳。汰其纷烦,册以纪之,榜以示之,胥吏不能乾没,故差马之摊视从前减半。而公犹窃窃然一己之精神未蒇,百姓之劳困未苏焉。迩者邻境之烽烟未靖,专城之缉捕宜严,协助兵丁,藉资团练支给出在民间,公虑民力之不堪也,因捐俸以畜之,,而团勇服公,折冲竞为用命,邑有盗某耳,公威名灭迹远扬,闾巷安堵。往岁,秦逃军千余,猝过境,自西而东,所至多扰,公带勇镇抚,莫之敢逞,间有强攫民物者,公缚归,其长枭二首於城外,余各帖然。戎马扰攘中胆识如公顾可多得欤?公自是益讲求防御,以为城也者,古人所以慎管龠,防寇盗,禁弑乱,寮红窆以有所待也。先即西北隅补筑之,工甫竣而宋兵过焉。先是宋景诗者率逃兵千余,假多帅令自陕西来,所过必扰,至徐境,公严备以待,门设守关设防.无敢入城者,有不靖者数人,公亲缚之而治之以法,遂各帖然以去。邑中士庶然后叹修城之大有所裨,而信公之识量过人也。所谓似缓而实急,以泛而实要者,非是之谓乎。而公固谓倾圮者尚多,非有以大修之不可也,於是择精於算法者二三人董其事,庀村鸠工,经之营之。公则留心者试,无旷时,无靡费,未几而城垣完固矣,捐赀者则邑中铺商也。又未几而城楼耸峙矣,所需之资则里下供之。是役也民不扰而大工成,固足见公之信义洽於人心,而庶民子来之效亦大可睹矣。初公膺寿阳相国之荐,已入觐有日矣,是时,邑中建书院,而城工未竣,沈中丞知书院建,邑城之修,非公莫属,特留公,而公果赴之,勇任之专事遂克底於成於戏。立功在今日,收效在异日。公之造福於徐人,与徐人受公之福.岂有穷哉!古人云:”君子务其大者.远者。”其公之谓欤。阖邑绅士恐口碑虽众,或未足以传公於远,愿勒诸贞珉,永垂不朽,乃援笔而为记。至於城高尤赖池深,二者不可偏废,徐之池则漫以平矣,是所望於后之宰兹土者。
程豫公雄才大略,在徐沟任职其间,重修县城,并亲自书写了碑记,此碑长1.75米,宽0.75米,厚0.175米,约七百字,作为文物残留在现在的山西清徐县徐沟古镇。文记:
重修徐沟县城碑记
程豫
邑之有城备不虞也。徐当晋阳首冲,素称繁剧,邑亦重地,曷敢无备。
国家承平日久,民不知兵,东南小丑偶蠢动蔓延,几遍天下,恃社稷之灵,晋会城千百里内独完善,故徐人犹若不知兵革事。豫从咸丰有一年承乏斯土,见其城郭倾圮,心窃危焉。继西北隅又以河水泛涨,故坏数堵,洞其中与外通,大汲汲以为虑。其明年同治改元,秦中不靖,天子赫然震怒,命大帅声罪致讨,调兵燕.齐间,率道是邑,顾兵多就抚捻贼,供顿一不如意,辄嚣然哗。豫益心忧,以此辈稍失御,将必为患,且晋称天下财赋区,凡若所经民居之完聚,田庐之稠密,商贾货物之云集,均与用兵各省异,必为所垂涎,一无备设,猝发恐不支。乃咨诸父老,先其所急,首茸坏处,足蔽内外矣。不数月,而宋景诗之变果起。宋固就抚捻渠也,为朝廷责其统战不力,又不严师律,故令就逮。若辈藉词散如清之师,初从薄属渡河,犹惮晋诸防兵,敛迹行,一逾韩信岭遂肆沿途戒严。豫急迁附郭居民,令入城。俟宋至,而其众果觊城内,不得入於关厢中侵其所未遑迁者。豫擒而枭之,乃大帖服,而城以内讫无恙。徐之人以是知城之足为固也,用克踊跃劝输,醵若千金,以绅耆高联元、要龙其、吕常太董其役,刘其敏、杨惇五、李庄、任国杰副之,经始于同治壬戌仲秋月,竣事於甲子仲冬。凡增高七百余丈,重建城门楼三座。嗟乎,当太平处堂时,谈重门御暴,客事人或相疑,即将信亦或不坚,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理固如是。自是徐有备,将恃以无患乎。虽然之在得,其人传所云,在德不在险,又殆有说乎。原城之俶载,宋绍兴三十二年,阅八年旋为水圮,后之增修者,前明有李令惟新,以下诸君,国朝有王令嘉谟以上诸君,皆详邑乘。而王之赉事盖康熙四十九年,其后咸丰三年,邑绅王裕庆敛资建修西南隅及南门楼,而县志无者者则以邑乘缺而未修故。豫不敢攘人善,不知者姑缺焉。时豫将移解州,特记其增修之由及实事如是。
因豫公为朝廷屡建功勋,清廷拟简授河南巡抚,以年老乞休,诰封荣禄大夫。葬陕西山阳县高坝镇凉水井村。
光绪十五年己丑仲秋月,奉祀承重.孙贤杰敬立神道碑。碑文:圣旨赐进士出身.赏戴花翎.例授资政大夫,诰授荣禄大夫.四川布政使司.布政使,显祖考程公讳豫字立斋老大人之神道碑
光绪十年甲午孟春月吉日,奉祀承重.孙贤杰曾孙良箴敬立:圣旨 诰封一品夫人显祖妣陈老夫人之神道碑。
皇清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孟春月吉日,奉祀嗣子贤杰敬立:圣旨.晋赠文林郎敕旌表节烈显考妣程公功监.母郑氏老大.孺人神道碑,
如今仅存的这三座神道碑,历经百年岁月的洗礼,依然耸立在高坝店凉水井村村口,见证了当朝重臣程豫公的丰功伟绩。
二O一五年六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