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07 2024

                                                君有万岁 臣有万年

                                       ——乾隆帝御前侍卫程万年

                                                                 ·程贤元·

       程万年(1724—?),名英梁,字自邠,号松亭,榜名万年,娶李氏、杨氏,生子二:才全、才珮,湖北省武昌府兴国州下双迁里(今通山县燕厦乡湖畔村上湖畔庄)人。

        相传程母成氏在雍正甲辰年(1724)七月十五日,生程万年的那天夜里,梦见一只猛虎蹲在床前,惊醒后在寅时便生下了他。襁褓中的程万年长得虎头虎脑,故取乳名大头子。少年时的程万年膂力过人。一日,他到岳父造口李家去,正逢岳父家请人用石碾碾谷。文不成武不就的他并不受人尊重,吃午饭时,人们故意让他在碾场看守,不叫他吃饭。程万年见自己受到轻慢,气愤之下决定报复一下。他把几百斤重的石碾轻轻拿起,夹在腋下,纵身一跃跳上了港边的大树上,将它卡在树杈上,然后若无其事的玩去了。饭后,碾谷的人们不见了石碾,就找他询问,他说:“你们是让我看守,不让鸡子吃谷,又没有叫我守石碾,石碾丢了关我什么事?”众人只好跟他赔礼,请他把石碾搬回来。他跃上大树,将石碾放回到碾盘上,便扬长而去。见者无不目瞪口呆。

       程万年受了这次刺激后,决心好好习武修文,要干一番大事业,一要报效国家,二要让人们刮目相看。他本来就聪颖过人,因而习武,能灵活多变,以致炉火纯青;读书,能过目不忘,以致珠玑满腹。他一边习武,一边修文,先后师从程傲峰先生等多位武林高手和儒林泰斗。加上自己的勤奋努力,对武功和学问的参悟能力往往是常人的数倍。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不仅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且四书五经也烂熟于心。到20岁时,已是一身好武艺,一笔好文章了。且身材魁梧,膂力过人,性格豪爽,嫉恶如仇。人们对他真的刮目相看了,此时的他已深受乡亲们的爱戴和官府的器重。在燕厦一带方圆数十里名声显赫,家喻户晓。

       已然文武兼备,但他更看重的是武艺,常常以班超、霍去病等古代英雄自许。认为大丈夫就当像他们一样去报效国家,建功立业。于是弃文重武,毅然参加了武举考试。乾隆廿一年(公元1756)省城乡试考中武举人。尔后,他便把离家不远的鼓鸣洞,选作自己习武的场所。一则这里清静,无干扰;二来空间大,便于施展拳脚,舞弄刀枪。程万年面壁数载,潜心习武。终于在乾隆廿六年(1761),金榜题名,考取武进士,成为湖畔程氏家族有史以来的第一位进士。

       程万年是个智勇双全型的人物。这不仅表现在行军打仗的战场上,更表现在日常起居中。他伴随乾隆皇帝大半生,没有什么大起大落,可谓波澜不惊,一帆风顺。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程万年很多时候是依靠智慧与皇帝周旋的。他深深懂得刚柔相济的处世之道,在行军打仗上勇字当头,刚烈无比;在伴君和处事中,则以柔克刚,与皇帝,与同僚,左右周旋,进退俯仰。往往是化险为夷,绝处逢生,以致到老能全身而退。

        这还是从他当年赴京参加殿试的时候说起吧。考试分一、二、三场进行,一场试马上箭法,二场考步射、技勇,三场试策论武经。其中技勇又考三项。头项拉硬弓,他选了十二力最大号的弓,三拉皆如满月;二项舞大刀,他耍的大刀重达120多斤,须二人才能抬起来;前几十个回合中,都能得心应手,赢得满场喝彩。后来由于体力消耗过大,不觉一时失手,大刀掉落马下,险些功亏一篑。作为最高级别的,选拔国家干城的赛事,这自然是一个很严重的失误。若要是下马拾刀,可能就会全功尽弃。然而,程万年此时却是镇定而坦然,并无惊慌之举。只见他仍然稳坐鞍桥之上,右脚暗暗用力一勾,大刀腾空而起,120多斤重的大刀重新回到手中。乾隆皇帝看得入了神,忙问程万年:“这是什么招式?”程万年急中生智,随口答道:“启禀皇上,此招为太公钓鱼,姜太公钓鱼用直钩,臣捡刀用直脚。”皇帝听后龙颜大悦,拍手称好。三场过后,即钦点程万年为武进士,并封其为御前侍卫。

        乾隆廿九年(1764),程万年以御前侍卫身份迁任广西,补柳州城守营都司,不久调任三里营都司,后任宾州参将、宾州武备,任职8年,深得百姓拥戴,离开宾州时,有数百百姓前来送行。乾隆三十七年(1772)调任四川叙马营游击。在此期间,他体恤民情,广施善政。这时恰遇金川苗民叛乱,他奉檄统领官兵出征金川,大学士傅文公请程万年弹压南路丹东吉等处关隘。程万年到达后,正好苗民首领派人前来探视。见程身长八尺,挽八百斤硬弓,舞百余斤大刀,酷似关公,貌若天神。来人吐舌而退,苗民不敢再叛。程万年在此驻兵4年,边境安宁。乾隆四十年(1775)随阿桂将军擒获索诺木凯旋班师。

        后来,西藏蔡木多部落诸番酋多次煽动叛乱,朝廷下诏,程万年再次奉旨,领兵远赴西藏平叛,并兼理都昌粮务。由于远离中原,气候不适应,粮草难接济,语言又难沟通,官兵厌战情绪严重。程万年便采取诸葛亮平南时,“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以恩代威,慰喻招抚,所到之处,藏民尽皆归服。很快就平定了西藏地区的叛乱,彻底打破了叛乱分子分裂祖国的阴谋,树起了军威,震慑了一方。继而,他在藏区发展农牧业,开办学堂,施行惠政,西藏大治。以致后来几十年,那里的人们一提到“程万年”三个字就人人敬畏。程万年在西藏10年,使该地区平静了上百年,为康乾盛世的延续提供了和平环境的保障。

       程万年平定西藏叛乱以后,回京复命,官至一品。自古就有功高震主之说,当时就有奸佞之臣乘机向乾隆皇帝进谗言,说“程万年”这个名字有欺君犯上之意。皇帝称为万岁,他凭什么叫万年,这不是想和皇帝平起平坐吗?有一天早朝,乾隆就此事责问程万年,只见程万年不慌不忙,略加思索后,从容出班应答。他说:“启禀皇上,您称万岁一点也错,我叫万年也并没有过错啊!”乾隆不解:“何以见得?”他说:“皇上您想想,自古以来,君有万岁,臣有万年,没有万年之臣,谁来护卫万岁之君呢?”乾隆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不再要求程万年改名字,遂更加重用程万年,并提拔为御前一级蓝翎侍卫,“禁中銮仪器仗,一切归掌之”,并贴身护卫乾隆皇帝。此后再也无人敢进谗言,后来这个名字遂一直沿用到今。

        有一天,乾隆微服出行,天黑了才回宫,行至程万年把守的宫门,门已紧闭。程万年在门内坚持不开门,乾隆的随从大声说:“程将军,皇上让你开门!”程回答:“夜深了,难以防范,不敢从命。”乾隆皇帝只好绕道入宫。第二天,乾隆召见程万年,非但没有斥责他,反而赏给他十匹丝绢,以示鼓励。同时对放其入宫的人说:“你们应当以程万年为榜样啊!”于是更加器重他。

        程万年为了不让后人盗他的坟墓,生前就嘱咐家人要按自己说的去做。后来,在他死后,出殡那天,一连抬出三十六口棺材,分葬各处。至今程万年身葬何处还是个谜。

        程万年智慧一生,戎马一生。他治军严明,身先士卒,勇猛精进,屡立战功。尤其是在平定西藏叛乱等战事中,功勋卓著,深得乾隆皇帝褒奖。后成为乾隆皇帝的御前一级蓝翎侍卫,直到告老还乡。乾隆皇帝为了表彰他一生的功勋,特在其家乡湖畔建起了一座牌坊。顶上刻有御书“荣赐”二字的牌坊高大威严,厚重肃穆,整座牌坊都是用其家乡特有的大理石雕成。两侧置有两对硕大的石狮子;还陈列有他曾用过的分别为120斤、80斤重的大刀两把,和曾在军中用过的战鼓、军号等器物。可惜啊,这些宝贵的文物在“大办钢铁”和“文革”期间全部被毁。牌坊被拆除,大刀大的被当做炼钢的原料,小的被沉入深潭之中,石狮子变成了碎石子。如今一点痕迹都不曾留下。但程万年的历史功绩,及其传奇人生则一直流传至今。

 

                            (参考书目:《兴国州志》、《程氏宗谱》、《通山旅游文化》等。)

延伸阅读
  1. 程氏北祠首次分修宗谱序
  2. 程氏五林合修宗谱序
发表评论